第十五节肝性脑病病人的护理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病因:肝炎后肝硬化是最常见的原因。
2.发病机制:氨是促发肝性脑病最主要的神经毒素,可通过血脑屏障干扰大脑能量代谢。
二、临床表现
主要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分期
表现
扑翼样震颤
脑电图
前驱期
欣快、淡漠
有
正常
昏迷前期
嗜睡
有
异常
昏睡期
昏睡,可唤醒
有
异常
昏迷期
昏迷,不可唤醒
无
异常
注:扑翼样震颤,为肝性脑病特征性体征。
三、治疗要点
1.去除诱因。
2.减少肠内氨的生成与吸收:①灌肠或导泻:可用生理盐水或弱酸性溶液(如稀醋酸液)灌肠;②抑制肠道细菌,减少氨的生成,常用新霉素、甲硝唑等;③乳果糖降低肠道pH,抑制肠道细菌生长,并可减少氨的吸收;。④益生菌制剂:维护肠道正常菌群。
3.促进体内氨的代谢:静脉滴注谷氨酰胺、支链氨基酸混合液。
四、护理措施
1.去除和避免诱发因素:①上消化道出血为最常见的诱因,用生理盐水或弱酸性溶液灌肠,忌用肥皂水;②避免快速利尿和大量放腹水;③避免应用催眠镇静药、麻醉药,如吗啡、水合氯醛、哌替啶等;④防止及控制感染;⑤保持排便通畅。
2.用药护理:新霉素可出现听力或肾损害;乳果糖可引起腹胀、腹绞痛、恶心、呕吐。
3.昏迷病人的护理:取仰卧位,头偏一侧。
4.饮食护理
(1)给予高热量、低脂饮食,每天入液量≤ml,肝硬化腹水病人以尿量加ml为标准。
(2)蛋白质的摄入:①急性期首日禁蛋白饮食;②慢性肝性脑病病人无禁食蛋白质必要;③摄入量为1~1.5g/(kg·d)。④植物和奶制品蛋白优于动物蛋白。
(3)不宜用维生素B6。
第十六节胆道感染病人的护理
一、急性胆囊炎
表3-9急性胆囊炎和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比较
急性胆囊炎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病因
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
胆道梗阻:原因为胆总管结石;
细菌感染多为肠道细菌
症状
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右上腹阵发性绞痛,放射至右肩
腹痛、寒战高热、黄疸、休克及神志改变,称为Reynolds五联症
体征
右上腹压痛,Murphy征阳性为典型体征
体征腹部压痛,腹膜刺激征,肝压痛和叩击痛
检查
首选B超
1.治疗要点
(1)非手术治疗:禁食、解痉、输液、抗感染、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代谢失调等。
(2)手术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
2.护理措施:见于胆囊结石LC术护理。
二、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重症胆管炎)
1.治疗要点:立即解除胆道梗阻,降低胆道压力并引流。
2.护理措施:见于胆管结石胆总管切开减压、T管引流术护理。
第十七节胆道蛔虫病病人的护理
临床表现为突发剑突下方钻顶样绞痛。B超为首选检查方法。可服用驱虫药治疗:驱虫药应于清晨空腹或晚上临睡前服用。
第十八节胆石症病人的护理
我国胆石症以胆囊的胆固醇结石为主。
一、胆囊结石
表3-10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比较
胆囊结石
胆管结石
症状
胆绞痛(典型):饱餐、进油腻后右上腹阵发性疼痛
肝外胆管结石梗阻:Charcot三联症(腹痛、寒战高热及黄疸);
肝内胆管结石可出现黄疸
检查:首选B超
治疗
胆囊切除术是最佳选择,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
肝外胆管结石:首选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
肝内胆管结石:肝切除术常用有效
1.术前护理:LC术前应用肥皂水清洗脐部,进行呼吸道准备,戒烟。
2.术后护理:术后禁食6h。术后24h内饮食以无脂流质、半流质为主,逐渐过渡至低脂饮食。
二、胆管结石
1.术前护理
(1)诊断明确且剧烈疼痛者,可给予解痉镇痛药物。禁用吗啡,以免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
(2)给予低脂、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饮食。
2.术后护理
(1)营养支持:术后禁食、胃肠减压。胃管拔除后由无脂流质逐渐过渡至低脂饮食。
(2)T管引流:目的是引流胆汁和减压;引流残余结石;支撑胆道。
1)妥善固定。
2)加强观察:术后24h内引流量约~ml。胆汁过多,提示胆道下端有梗阻;胆汁浑浊,考虑结石残留或胆管炎症未被控制。
3)保持引流通畅:必要时用生理盐水低压冲洗。
4)预防感染。
5)拔管:若引流胆汁色泽正常,量减少,术后10~14天,夹管1~2天;夹管期间无发热、腹痛、黄疸等症状,经T管作胆道造影,后持续引流24h以上。如胆道通畅无结石或其他病变,再次夹闭T管24~48h,病人无不适可拔管。
(3)并发症:①出血;②胆瘘:腹腔引流液呈黄绿色胆汁样。
最后end阿虎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