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66岁,因“间断性上腹部胀痛10d”于年3月11日医院肝胆外二科。既往体健。查体:腹平坦,腹壁未见异常,脐部生理凹陷,体毛发育正常,未见上腹部搏动;腹壁柔软,上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缘下未触及,胆囊不能触及,墨菲征阴性,Courvoisier征阴性;全腹叩诊呈鼓音,肝区叩击痛阴性,胆囊区叩击痛阴性,胃泡区叩诊呈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水坑征阴性;听诊肠鸣音约4次/min,未闻及杂音。实验室检查:CA19-.14U/ml,CA24-.26U/ml,CA12-.63U/ml,CEA.61ng/ml,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正常。入院后查上腹部平扫+三期增强CT示:肝内囊实性占位,不除外囊腺癌(图1)。
入院后诊断为:肝占位性病变(考虑囊腺癌)。于年3月15日行肝部分切除术。术中探查见肝脏形态大小比例尚可,肝脏表面略粗糙,肝左内叶可见一大小约9cm×8cm肿物,棕褐色,境界尚清晰,胆囊外观形态未见明显异常,大网膜、腹膜、肠系膜、盆腔等处未见明显异常。术中诊断同前,遂决定行肝部分切除术,沿肿物外缘约1cm处以电刀及超声刀分离肝脏实质,所遇血管及胆管使用切割器及闭合器结扎后离断,顺利切除肿物并置入标本袋内取出,断面电棒彻底止血,查无活动出血,术区留置引流管一根。清点器械纱布如数后关腹,术毕。术后病理示(图2):扩张的胆管腔内可见肿瘤样凸起,镜下呈乳头状结构,被覆柱状上皮,核位于基底部,圆或椭圆形,部分细胞可见异型性,核染色加深,核仁明显,细胞呈多形性,可见分裂相,并浸润管壁;免疫组化:Ki-67(+60%)、Villin(+)、CK7(+)、CDX-2(±)、CK20(-)、TTF-1(-)、WT-1(-)。病理诊断为:肝内胆管乳头状瘤(intraductalpapillaryneoplasmofthebileduct,IPN-B),伴相关浸润性癌。术后第7天,复查肿瘤标志物,CA19-.64U/ml,CA24-.71U/ml,CA12-.11U/ml,CEA.28ng/ml,AFP正常。
讨论IPN-B是一种来源于胆管黏膜上皮细胞的肿瘤,根据肿瘤是否分泌黏液,分为黏液高分泌型和非黏液型。Baterdene等认为IPN-B是一种高恶性潜能的癌前病变,根据恶性潜能不同,可分为腺瘤、交界性肿瘤、非浸润癌或浸润癌。该病临床较罕见,平均发病年龄约64岁,男女比约为1.5∶1,一般肝内外胆管均可受累,表现为单发或多发乳头瘤样病变,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急性胆管炎、梗阻性黄疸多见,术前诊断困难,易误诊为胆管结石或胆管系统肿瘤。
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一般认为与胆管结石、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等慢性胆管疾病有关,结石等的长期刺激可导致胆管上皮异常增生,进而发展为乳头状瘤。文献报道称该病在台湾、日本、韩国等地相对多见,可能与该地区肝内胆管结石、华支睾吸虫等发病率较高有关,但目前本病以个案报道为主,尚无具体发病率统计。
超声、腹部CT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是IPN-B的常用检查手段,可发现肝内或肝外胆管扩张,部分患者可发现肝脏占位,但很难确定性质,误诊率较高。Ohtsuka等认为非黏液性型IPN-B患者行内镜逆行胆管造影可见扩张的胆管呈现充盈缺损,黏液型IPN-B患者可见厚厚的黏液充满扩张的胆管树,因此有助于术前明确诊断;经皮肝穿刺胆道镜检查也是诊断本病较为有益的方法,胆道镜能够探查胆管内部,直接观察肿瘤部位及播散范围,必要时直接活组织检查明确诊断,但经皮肝穿刺胆管镜检查易增加胆道出血及肿瘤沿窦道播散风险。
该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术后病理,显微镜下见胆管上皮乳头状增生,乳头内有纤维上皮轴心,被覆上皮细胞,可初步诊断该病。根据乳头特点及被覆上皮细胞内所含黏液的差异,可分为胃型、肠型、胰胆管型、嗜酸细胞型,同时可伴不同程度的异型性。
(1)胃型:乳头大部分为单纯乳头,细胞内有丰富黏液,类似胃小凹上皮,部分病例上皮内见杯状细胞;
(2)肠型:乳头结构大部分为弥漫增生的单纯乳头,类似结肠绒毛腺管状腺瘤,表面被覆假复层上皮细胞;
(3)胰胆管型:乳头排列杂乱,分支复杂。乳头表面被覆1~5层立方细胞,细胞核居中,圆形,单个偏心的小核仁清晰可见,细胞内黏液相对较少;
(4)嗜酸细胞型:乳头增生密集,增生的上皮内可见小管腔形成,上皮细胞嗜酸性,胞质较宽。
本例患者术后病理显微镜下可见胆管上皮增生,形成乳头状结构,被覆柱状上皮,核位于基底部,圆或椭圆形,部分细胞可见异型性,核仁明显,细胞呈多形性,并浸润管壁,提示肿瘤部分恶变,免疫组化Ki-67为60%,表明该肿瘤的高增殖活性,最终诊断为IPN-B伴癌变。
由于IPN-B多发性、广泛性、易恶变的特点,手术切除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手段;对于不能进行根治性切除的患者,姑息性手术如胆管引流可以缓解症状。Lee等对58例IPN-B患者研究发现黏液高分泌型和非黏液型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9%和89%、37%和57%、19%和52%,平均生存期分别约为(30.84±8.36)个月和(52.27±6.72)个月。
总之,IPN-B发病率低,影像学及临床表现缺乏典型特征,术前误诊率较高,应根据病理学检查、CT、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及临床表现确诊,尽早手术治疗,提高预后。
引证本文
刘丰,张强,刘松阳,等.肝内胆管乳头状瘤1例报告[J].临床肝胆病杂志,,33(11):-.
更多文章浏览请北京治白癜风效果好的医院白殿疯的要怎么忌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