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以胆管上皮为靶细胞、以肝内胆汁淤积为特征表现的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可追溯到的初次文献记载类似PBC样的疾病是在年,Addison和Gull描述了4例慢性胆汁淤积性黄疸的中青年女性,其眼周、肘部及耳廓出现黄色疣的疾病现象。年Hanot给这种“伴有皮肤黄色疣及血清高胆固醇血症的肝硬化描述性地命名为“黄疣性胆汁性肝硬化”。AhrensEdward等于年报道了18例进行性黄疸、瘙痒及肝脾肿大、主要累及中老年女性的肝病,发现所有患者无例外地出现了肝硬化,故称此类疾病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由此这个命名沿用至今。
但事实上这个命名并不能准确反映该病的特征及病程,因为多数非肝硬化患者进展是相当缓慢的。熊去氧胆酸(UDCA)的出现革命性地改变了PBC的自然进程,因此笼统命名的合理性受到了质疑。大多数肝病专家赞同将“肝硬化”从这疾病名称中去除而保持其英文缩写“PBC”。目前“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病”和“原发性胆汁性胆汁淤积”为候选名称,PBC基金会期望能将之形成联合提案在全球达成共识,希望不久的将来对于这类疾病能有准确合理的新命名。
随着对PBC疾病认识的深人及检测手段的提高,这个百年前认为罕见的疾病,近年来报道例数逐年增加但对于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仍不甚明了。自年起国外陆续开展了几项大型病例对照研究,以期发现与其发病相关的环境及个人因素。经过十余年的研究,发现吸烟、染色及染指甲等生活方式,泌尿系感染、阑尾或扁桃体切除等病史,堕胎、妊娠期瘙痒等生育相关史与PBC的致病相关。在我国目前尚缺乏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因此PBC的发病率及患病率尚不清楚。近十年来,本研究中心进行了一系列基础及临床研究工作,制订出国人PBC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初步调查表,涉及了五大类58种候选因素,通过对例PBC患者及7例正常对照人群进行调查得出泌尿系感染、流产、染色、多次妊娠、吸烟、干燥综合征、指甲油及桥本氏甲状腺炎是国人PBC发病最相关的8个高危因素,后续还将继续扩大样本量以验证这结果,也希望日后能有越来越多的中心白斑医院有哪些哪个医院白癜风能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