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和朋友们聊天谈到了吃淡水鱼生(淡水鱼肉切成的薄片,通常用来生食,在广东地区尤其盛行)的问题。有朋友说淡水鱼生很好吃,其他人则劝道,这样会有感染肝吸虫的危险。那位喜欢吃淡水鱼生的朋友则说,我没感觉到有什么不适啊。
那么,淡水鱼生真的有肝吸虫吗?吃了有肝吸虫的鱼生会马上出现不适吗?有什么危害呢?
华支睾吸虫
华支睾吸虫,也被称为中华肝吸虫,流行于远东地区,例如中国、日本、韩国和越南。据估计,全世界有超过万人感染此寄生虫。
华支睾吸虫成虫
华支睾吸虫具有复杂的生命周期,其成虫寄生在食鱼哺乳动物(例如猫)以及人类的胆道系统,所产的卵被释放入胆管,并随粪便被排出。
随后,虫卵通过粪便扩散至淡水后被螺摄入,在螺体内完成几个发育阶段,变成尾蚴再次被释放到淡水中,随后侵入淡水鱼的肌肉组织,在其内形成囊蚴。
最终,动物或人类通过摄入生的、未煮熟的、盐渍的、腌制或烟熏的淡水鱼而获得感染。囊蚴在十二指肠脱囊并上移至胆管,在胆管发育为成虫。
华支睾吸虫的生命周期
感染后的临床表现
华支睾吸虫的成虫在胆管内可存留26年,患者不会发生保护性免疫,且可出现重复感染。少数患者在食用受到严重感染的未煮熟鱼类后10-26日会出现急性症状,可持续2-4周。表现为发热、厌食、腹痛、肌痛、关节痛、不适和荨麻疹。
虽然早期大多数受感染的个体都没有症状,但随着寄生虫负荷和持续时间的增加,感染者出现症状及并发症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一些症状可因肝吸虫成虫导致的慢性机械性损伤和物理性胆管梗阻而发生于感染病程后期,尤其是成虫负荷较重的个体。症状可包括:乏力、腹部不适、厌食、体重减轻、消化不良和腹泻。重者可导致梗阻性黄疸、胰腺炎、复发性胆管炎和肝脓肿。
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胆管细胞癌。重度肝吸虫感染患者的胆管细胞癌发生风险可能是非感染者的15倍。
诊断、治疗及预防
粪便显微镜检查发现虫卵是最常用的诊断方法。此外,感染者可能伴有血液中的嗜酸粒细胞增多以及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升高的情况,超声、CT、磁共振等影像检查也可能会发现胆道系统的异常。
但需要强调的是,虽然也有查肝吸虫抗体的检查,但并不能可靠区分当前感染和既往感染。
显微镜下华支睾吸虫的虫卵
在治疗方面,需要使用吡喹酮或者阿苯达唑驱虫。尽管虫卵常在治疗后1周内就从粪便中消失,但症状可能需要数月才能缓解。
预防肝吸虫感染最简单也最“残忍”的办法就是不生食淡水鱼,大家应确保将淡水鱼彻底煮熟,特别是用作火锅或粥品配料的鱼片。另外,有不少人会认为酒、醋、日式芥末及香料等能够有效杀除鱼生或者生鱼片当中的肝吸虫,在此也一并告诉大家,以上手段均是无效的。
说完吃淡水鱼生有感染寄生虫的危险,那么很多人会问:海水鱼就安全吗?为什么?
在此我也顺便简单回应一下:来自海水的三文鱼鱼生也可能含有异尖线虫等寄生虫。当你看完几百页的《寄生虫学》后,相信会更愿意吃熟食。火的使用是人类的一大发明,煮熟食物再吃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在线咨询林菁华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