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雄伟
作者单位:医院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道穿刺引流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7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道穿刺引流术进行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并比较手术前后患者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57例患者中一次置管成功50例,占87.7%;二次成功3例,总成功率为93.0%;穿刺失败4例(原因为胆管过细,均为4mm)。与术前比较,术后3、14d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均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道穿刺引流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效果较好,一次穿刺成功率较高,能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促进黄疸消退,值得推广应用。
梗阻性黄疸;超声;经皮肝胆道穿刺引流术;应用价值
DOI:10./j.cnki.11-/r..33.
梗阻性黄疸是临床常见疾病,是由肝外胆管或肝内胆管阻塞所导致的黄疸,多由肿瘤、结石及炎症等原因引起[1]。梗阻性黄疸会对机体造成严重影响,可引起患者体内酸碱失衡、肝细胞及其他器官病变、肾功能损害及心肌功能障碍,甚至危及患者生命[2]。随着介入超声技术的快速发展,经皮肝胆道穿刺引流术是治疗梗阻性黄疸可选的姑息性方案,可以快速解除梗阻,从而达到消除黄疸的目的,具有创伤小、疗效高、并发症少的优点[3]。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道穿刺引流术治疗的57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该方法治疗梗阻性黄疸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年1月~年4月本院收治的57例梗阻性黄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超声、CT检查以及穿刺活检后确诊,超声检查肝内胆管均扩张,化验血清胆红素、ALT、AST均升高。临床主要症状为皮肤黄染、瘙痒、大便颜色改变等。本组病例中男35例,女22例,年龄32~92岁,平均年龄(58.6±11.9)岁。原发疾病:肝细胞癌9例,胰头癌8例,胆管癌15例,肝转移癌6例,壶腹癌9例,急性化脓性胆管炎10例。
设备及材料型号
EsaoteMyLab25Gold彩超诊断仪(意大利百胜公司),CA腹部探头,配专用穿刺引导架;Skater引流管及穿刺导入系统;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介入穿刺针18G×mm;Worker导引丝。
治疗方法
术前对患者进行凝血功能检测,常规监测生命体征。穿刺前先行超声检查,观察患者胆道梗阻部位和肝内外胆管扩张程度,以选择合适的穿刺路径,通常选择左肝外叶下段的胆管为靶目标,其次选择穿刺右叶胆管。穿刺前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采用包裹隔离法消毒穿刺探头,安装穿刺架,注射麻醉药物时即观察进针方向。给予2%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在皮肤上做一个3mm小切口,进针时嘱咐患者憋气,在超声适时引导下将18GPTC穿刺针从小切口经腹腔、肝实质穿刺入胆囊或胆管内,在进针过程中要用探头从各个方向观察针尖的位置,随时调整穿刺的方向。超声观测到胆管内针尖位置后,拔出针芯,用注射器回抽胆汁,以确认针尖在胆管内,置入导丝,并拔出PTC金属针管。将引流管通过导丝置入靶胆管内,确认胆汁引流通畅后外接引流袋并做皮肤固定。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并观察引流液颜色及性状,记录流量。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效果,并比较手术前后患者肝功能指标(血清总胆红素、ALT、AST)变化情况。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穿刺成功率
57例患者中一次置管成功50例,占87.7%;二次成功3例,总成功率为93.0%;穿刺失败4例(原因为胆管过细,均为4mm)。
手术前后肝功能各项指标变化情况
与术前比较,术后3、14d血清总胆红素、ALT、AST均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胆道发生梗阻后,会使得患者的胆汁瘀积在梗阻部位以上,从而使得胆管内压力增加,胆小管和毛细小管破裂,含有毒素的胆汁返流入血液中,导致患者全身的生理病理发生改变[4]。导致梗阻性黄疸的常见原因有胆管结石或胆囊结石阻塞了胆管、胰头部假性肿瘤从外由内压迫胆管、胆管因发炎或手术后造成胆管狭窄、胆管本身或胆囊的恶性肿瘤、十二指肠乳头癌及十二指肠乳头癌等。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呈暗黄或绿褐色、粪色变淡或呈陶土色、血中胆红素浓度升高、尿胆原减少或缺如、脂肪泻、骨质疏松等。梗阻性黄疸会对多脏器、凝血功能和机体营养代谢等各功能产生影响,这已成为近年来临床医学白癫风头部白癜风怎样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