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胆管细胞癌案
张某,男,64岁,年08月08日(农历庚子年六月十九日,立秋)就诊。
主诉:确诊肝内胆管细胞癌6月。
望诊:面色萎黄,体型消瘦,舌黄腻质偏红。
闻诊:言语清晰,声音正常,呼吸均匀;无口气、汗臭等特殊气味。
问诊:患者6月前因右上腹部不适,消瘦,被确诊为肝内胆管细胞癌。现手术治疗后化疗。既往有皮肌炎、糖尿病病史。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
切诊:不足之脉,双寸内侧大、双关大而外;腹部柔软,右上腹术后部未触及包块,无明显压痛。
第一步:五色八脉——明定中运,排先天后天
1、明定中运
患者男性,六十四岁,属男子八八阶段,本属水运,今诊脉为不足之脉,水运不足,土运乘之,因此土运取代水运成为此时的中运。患者本属水运,《素问·五常政大论》云:“静顺之纪,藏而勿害,治而善下……其气明,其性下,……其化凝坚,其类水,……其候凝肃,其令寒。”八八阶段五行属水,在色为黑,生理上应符合水运阳气闭藏、寒凝趋下等特征,而此患者脉不足、实际是土运主事,水为土所克,表现出运化生发、温润潮湿等特性,《素问·气交变大论》云:“涸流之纪,是为反阳,藏令不举,化气乃昌,……其气滞,其用渗泄,其动坚止,其发燥槁,其脏肾……其病痿厥坚下,从土化也。”患者相当于土运的状态,故有土的运化和生发之性,《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提到:“岁水不及,湿乃大行,长气反用,其化乃速。”
2、先天时相
先天时相图由从内而外的第一圈,第二圈和第三圈组成,第一圈为中运,第二圈为五行,第三圈为先天时相。因诊得水行不及之脉,水为土所乘,故水位易为太阴,右旋继之,阳明在木位,右旋继之,太阳在三焦之位,右旋继之,厥阴在火位,右旋继之,少阳在土位,右旋继之,少阴在金位。
3、后天时相
后天时相图由从内而外的第一圈,第二圈和第四圈组成,第一圈为中运,第二圈为五行,第三圈为先天时相,第四圈为后天时相。因诊得水行不及之脉,将六气中位于水位的太阴置于火位,其余按五运六气学说中后天之气的排布顺序依次排布,右旋继之,少阳在土位,右旋继之,阳明在金位,右旋继之,太阳在水位,右旋继之,厥阴在木位,右旋继之,少阴在三焦之位。此时中运为土,在上为太阴,在下为太阳。
第二步:五色八脉——少阳时相,知变所在
少阳时相图由从内而外的第一圈,第二圈和第五圈组成,第一圈为中运,第二圈为五行,少阳相火所在之位于第五圈。按照本脉法的原则,独大之位为少阳所在,诊得患者双寸内侧大,左寸内侧对应火位,右寸内侧对应三焦位,故对应的火位、三焦位有少阳之气;双关脉大,左关对应木位,右关对应土位,木位和土位有少阳之气。
第三步:五色八脉——脉病时相,定所病之位
1、少阳时相
(1)起与不起
患者六十四岁,本应水运当令,诊得不足之脉,故中运易为土运。诊脉得双寸内侧大、双关大而外。按照本脉法体系原则,中运为土运,右关脉大,为应起而起,故土自身可能不病。患者脉阳,所病在外,即先天时相中土对应的少阳有患病可能。
(2)应与不应
由上一步分析可知,先天时相中对应的少阳为可能患病部位。在本脉法体系中,少阳之脉本位在右寸内侧,此时右寸内侧大,则为少阳“应”之意,表示少阳之处有较重疾患。左关脉大,先天时相中对应的阳明为可能患病部位。在本脉法体系中,阳明之脉本位在右寸,此时右寸不大,则为阳明“不应”之意,表示表示阳明之处曾患有较重疾患,或暂未患病之意。
左寸内侧脉大,先天时相中对应的厥阴为可能患病部位。在本脉法体系中,厥阴之脉本位在左关,此时左关脉大,则为厥阴“应”之意,表示厥阴之处有较重疾患。
右寸内侧脉大,先天时相中对应的太阳为可能患病部位。在本脉法体系中,太阳之脉本位在双尺,此时尺脉不大,则为太阳“不应”之意,表示表示太阳之处曾患有较重疾患,或暂未患病之意。
通过对于“起与不起”的分析可知,少阳、厥阴为可能的患病之处,或曾经所患疾病目前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
2、同层对比
(1)双寸对比双寸脉未见明显异常。
(2)双关脉对比双寸脉未见明显异常。
(3)双尺脉对比双寸脉未见明显异常。
3、焦之间对比,水气对比。
患者双关大,双寸相对偏弱,故中焦强于上、下焦,此两焦会受到影响,但诊脉患者脉阳,整体示气多于水,故中焦影响上焦影响大,对下焦影响小。所以上焦的头颅、咽喉、食管、心、肺、气管、胸腺膈等脏腑或组织结构可能出现疾患。下焦对应的肠道、肾脏、前列腺、膀胱等部位可能存在不太严重的疾患。
综上分析,本病病位主要在上焦肺脏、心脏、纵膈,中焦肝、胆、脾、胃等部位。
二、同层对比:双寸内侧大、双关大而外,其脉等大不对比,所得为0分。
三、焦之间对比:
双关大于双寸,中焦大于上焦,上焦得5分;
双关大于双尺,中焦大于下焦,下焦(水)得5分。
综上,木位得分20分;火位得分5分;土位0分;金位5分;水位10分;上焦25分。
因此,病位在木、上焦,木系统的脏腑组织包括肝脏、胆囊、脾胰等;上焦系统包括皮肤黏膜、肺、胸腔、纵膈等。
第四部:五色八脉——移时变相,处方用药
1、木位起病,木得少阳之气,当清热利湿、疏肝解郁之品,可用青蒿、郁金、黄芩、垂盆草、茵陈、八月札之类;
2、《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故用蒲公英、鸡内金、焦山楂、茯苓等顾护脾胃,健脾利湿;
3、上焦起病,既是起病之脏,又是传受之脏。清利上焦湿热,选用黄芩、浙贝、银花之类。
处方如下:青蒿10g黄芩10g垂盆草10g茵陈20g浙贝10g郁金10g八月札15g鸡内金20g焦山楂10g银花10g茯苓20g蒲公英20g
14剂,水煎服,一日2次饭后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