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末,庚子初,新冠肺炎肆虐荆楚。在这场防疫攻坚战中,医院白衣天使和各方保障团队不畏艰险、勇挑重担,放弃休息、坚守岗位。特别是防疫一线医护人员,他们告别年老的父母,告别幼小的儿女、披星戴月的驰援。在发热门诊、急救中心、感染科病房、重症ICU病房、医院、医院、医院……哪里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护目镜遮住了他们的眼、口罩遮住了他们的脸,厚厚的防护服把他们的身躯裹得严严实实,看不清他们的面庞,但能读懂他们一颗颗滚烫的心。没有谁生而英勇,他们选择无畏,因为他们始终将医者的责任扛在肩上。
在这场疫情防疫战中,每一个努力拼搏的中南人都值得被铭记。“战疫先锋”专栏,讲述他们的故事,传播中南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大无畏精神,汇聚强大的力量。我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医院消化内科:
大疫当前显医者担当
风雨之中托起生命之光
年伊始,正当人们沉浸在祥和的节日气氛里,一场突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荆楚大地。武汉闭门歇市,城门封闭,娱乐停滞,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然打响。而与病毒狭路相逢,医院消化内科从未按下“暂停键”,白衣勇者,逆行而上。在消化内科党支部书记、科主任赵秋教授的领导下,全科87名医护勇担大任,众志成城,义无反顾投身战斗,怀抱救死扶伤之初心,为一个个生命点亮重生的希望。
-1-有备而战有序作战
消化内镜中心疫情期间“零感染”
去年12月,医院发热门诊比往年同期更加繁忙,赵秋主任又了解到汉口地区发热病人增多,以前的同事中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他敏锐察觉到事态严峻,遂于1月初连续召开三次科室紧急会议。那时起,他便要求全员做好防护,消化内镜中心开始自行对所有病人量体温,病房进入“备战状态”,对发热病人进行排查:医护技人人佩戴口罩,并开始制定分区制度,按院感要求严格消毒。层层防控下,科室先后排查出4名发热病人、2名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并立刻将他们送往呼吸科、感染科进行隔离治疗。科学有效排查和体温检测,得以确保了消化内镜中心和消化内科病房环境的安全。
随着1月中下旬疫情的爆发,战略升级。作为科主任,赵秋扛起抗疫大旗,叮嘱手下每一个兵保护好自己,安然无恙地凯旋;作为医生,他反复强调医者之责,“以患者为中心”,生命至上。“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新冠病毒,医护人员作为人民生命安全的守护者,责无旁贷!”赵主任说。
在他的全局部署下,全科制定了更严格的管理制度,包括保洁在内的工作人员,从上班到下班的防控,精细到每一个环节;为保障患者安全、顺利就医,3天之内,科室便出台特殊时期就诊流程;2月、3月疫情最严重时,滴水不漏地筑起内镜室“防线”,确保急诊内镜治疗顺利进行……
消化内科医务人员在战疫中▲
内镜操作中,患者不能戴口罩,感染、暴露风险极高,如何确保安全?“内镜室不像手术室是负压的环境,因此我们早在去年就完成了消毒间新风循环系统的改造,疫情中,移动空气灭菌站也24小时开放,从而有效防止了空气传播。操作结束后,内镜的转运、消毒都做好了最严格的处理,阻断接触传播路径。”科室副主任王红玲介绍。
至年间,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在新建的过程中,赵秋主任曾派张小丹护士长到多个全国著名的消化内镜中心参观学习,结合赵秋主任先后参观和学习过的国内外先进的内镜中心设计理念,不仅将内镜中心打造成“全国、全球‘最美’的内镜中心”之一,还率先将空气消毒机机位设计在操作间的顶部、定位于操作者或病人的头部位置,从而自上而下行成正压,有利于防止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扩散。
年6月,为改善内镜中心的空气质量、减少内镜消毒过程中消毒剂在空气中弥散对人员可能带来的伤害,赵秋主任和张小丹护士长经多方论证后,决定在内镜洗消中心的每一个清洗单元中加装负压排气系统,整个洗消中心加装正压排气系统和新风系统。为更好地达到内镜中心的空气流动,赵秋主任坚持另外加装了5个大功率的排气扇。这4套系统正好形成了内镜中心的空气消毒、新风送入、内镜中心空气定向流动和污气排放系统。正是由于此套超前的物理系统的应用,加上科室敏锐反应、科学防控、有序迎战,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医院中唯一做到整个疫情期间“零”感染的内镜中心。此套防治经验也将被全球消化内镜中心新冠肺炎的防治指南借鉴引用,为世界各国人民抗击疫情贡献力量。
疫情攻坚阶段,为确保万无一失,消化内科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包括防护服的穿脱、消毒措施、医疗垃圾的处理及患者治疗护理注意事项,每一个细节都不落下。我们每天都安排督导员督查落实情况。”张小丹护士长说:“手术时,所有人员的穿着及重点操作,都会现场考核。只有提高大家的防护意识,才能更好更专业地为患者服务。”
为助力“科技战疫”,赵主任带领团队同时积极进行科研攻关。疫情高峰期,消化内科十多名工作人员收集资料、查找文献,先后在极具影响力的期刊上发表了高质量新冠论文12篇,总SCI影响因子达95分之多。
-2-生命至上
坚守阵地救死扶伤
疫情进入白热化阶段,医院要求,暂停了普通胃肠镜检查及治疗。然而,疾病不会因疫情而收回魔爪。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思想之光照耀下,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急诊内镜和急诊ERCP手术照常进行!
赵秋主任在战疫期间行ERCP手术▲
1月23日武汉封城当天,医院急诊收治了一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呕血的中年男性患者,生命岌岌可危。在来不及紧急排查新冠肺炎的情况下,赵秋主任无所畏惧,主动担责,立刻穿上隔离衣,为其行内镜下止血治疗。看到患者很快转危为安,他的心才放下来。
另一位医务人员的家属因梗阻性黄疸从汉口到医院向赵秋主任求医,要求做ERCP治疗。赵秋主任在已知其儿媳(某医院护士,已有发热)是疑似患者的情况下,尽管当时无法得到三级防护的装备,仍决定救治。“决不能让我们的同行心寒!”赵秋主任说。经过精心准备,他在一级防护的条件下,为这位新冠病毒密切接触者行进了ERCP治疗。这是一位中南医者对“大医精诚、敬畏生命”院训精神的生动诠释!
王红玲副主任行ERCP手术▲
大年初二,一位85岁婆婆因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前来中南急诊,病情极其危重,已出现感染性休克,无论患者是否罹患新冠肺炎,科副主任王红玲都决定紧急救治。在顺利行ERCP,取石、引流脓液后,患者保住了性命。王红玲说:“如果我不救,患者可能不是死于新冠肺炎,而是死于这种可以挽救的急重症!我不可能袖手旁观!”
疫情期间,消化内科在赵秋主任的带领下,完成了数十台急诊内镜手术和急诊ERCP手术,手术量居湖北省首位。他们,真正用行动展现了真挚的医者情怀。
-3-靠前指挥
提振士气定军心
1月21日,医院临危受命,对医院。
医院党委副书记、消化内科林军教授接过医院医疗队领队、医院院长的大任。他带领支援医疗队坚守一线53天,守护了1万7千余名患者的生命。
林军副书记(左)医院抗疫▲初期,医疗队克服重重困难,按院感要求改造医疗区域,1天之内完成了发热门诊、重症监护病房和隔离病区一病区的准备工作。1月22日22时,七医院成为首家正式开诊的“7+7”模式医院,并“边收治、边改建、边提升”。
战疫中,林军副书记一天也没休息。他紧抓数据信息工作,及时向省市报送,医院能及时调配医疗资源,精准施治,常常深夜12点还在督导核传数据……援鄂医疗队前来驰援,林军副书记一边靠前指挥,一边协调队伍间大大小小的事务,在他的带领下,三家医疗队迅速度过磨合期,精诚合作,大大提升了医疗质量;同时,他严格落实院感防控制度,实现了名工作人员“零”感染。
病人多,任务重,大家都顶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为此,林军副书记带领临时党支部发起“九点小故事”活动,每晚九点在医疗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