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强院士在家乡广东省江门市院士大道塑像前按下手印并留影王燕生摄
一代肝胆胰外科学大师黄志强院士今晨9点22分平静离世,他对我国肝胆胰外科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尤其被称为"胆道之父",其创立的一整套理论技术体系至今仍在指引后学者的临床实践,造福普罗众患,请我们向他致敬!哀悼!并祝敬爱的黄老安息!
黄老遗嘱遗体捐献供解剖,把毕生献给了医学事业!感人至深!
黄院士生平经历:
黄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外科学家和肝胆外科专家,年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年就读于前中正医学院。年毕业后,医院外科医师、医院(医院前身)主治医师;年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年起历任第三军医大学外科学副教授、教授。年医院普通外科、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全军肝胆外科医学专科中心主任,医院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席。他是国际外科学会会员、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荣誉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委员会胆道外科学组顾问、中国医学基金会理事、《美国医学杂志(JAMA)中文版》主编,同时担任《中华外科杂志》等5种杂志的顾问,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院士一生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始终站在外科临床医学发展的前沿。早在40年代,他就针对我国西南地区肝胆管结石高发的流行趋势,开始涉猎肝胆疾病领域。年他在国际上率先报道了肝胆管结石病(Archsurg杂志年载文公认);年提出原发性肝胆管结石可成肝内局限性分布、高位胆管狭窄是原发性肝胆管结石主要病因的著名论断;年他组织创建了我国第一个肝胆外科和肝胆外科实验室,年该中心成为全军肝胆外科医学专科中心,黄院士兼专科中心主任。他潜心研究胆石成因与胆道的免疫机制,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第23届国际外科学术会议上,他首次全面系统论述肝胆管结石病,改变了以往我国外科教科书中以胆囊结石和胆囊并发症为主的胆道外科学概念。年在第29届国际外科学会和第六届国际胆道外科学会上就胆石成因研究成果做大会发言,提出了肝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酐酶与肝胆管结石形成的关系,修正和补充了日本学者色素结石形成理论,得到与会学者的高度评价。年首次组织全国上万份胆结石病例进行计算机系统分析,为我国胆石病的防治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年,黄院士在临床首次应用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病。年创建了结扎肝动脉和肝叶切除的手术方法治疗胆道大出血,解决了当时医学界胆道大出血的治疗难题。他还成功设计并进行了肝门部胆管高位切开成型术、联合高位胆肠重建术、胆管扩大修复术、间置空肠并十二指肠人工乳头胆肠吻合术、胆管狭窄合并门脉高压分期手术等一系列独特的手术方法,被国内外同道称为“经典术式”。年首次实施脾-下腔静脉端侧吻合术、肠系膜上下腔静脉侧侧吻合术进行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年他在国内首先报道了肝门部胆管癌的扩大根治术,在肝内及高位胆管梗阻的外科诊治方面形成了具有我国特点的方法,被国内外同道广泛采用。
除在肝胆外科领域业绩卓著,黄院士的研究成果还涉及颅脑、心胸、泌尿外科等多个专科,在世界外科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被医界同仁称为“全才”。早在年,他即在国内报道了应用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经验;60年代在国内率先开展手术创伤对肾上腺交感神经内分泌影响的研究,发现皮质激素与儿茶酚胺分泌间的负反馈调节,肝脏在创伤反映时儿茶酚胺代谢的改变,肾上腺交感神经在多器官功能衰竭调节中的作用。这一发现被应用于临床后,挽救了许多严重创伤和重大手术后病人的生命。
黄院士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先后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上百人,培养高级进修人员余人,被三总部评为全军优秀教师,授予他科学技术“一代名师”称号。黄自强教授著述颇丰,主持编写了《现代腹部外科学》、《当代胆道外科学》、《现代腹腔镜外科》、《腹部外科基础》、《肝胆胰外科进展》、《肝脏外科》、《黄志强胆道外科手术学》、《肝脏外科手术学》等十几部专著,发表学术论文余篇,有些专著已成为我国医学院校的经典教科书。
黄院士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视病人如亲人;临床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他的口头禅是:“作为医务人员在进行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全部忘掉”。他行医几十年,为无数病人解除了痛苦,先后荣立二等功二次、三等功二次。如今,已到耄耋之年的黄院士一如既往,仍辛勤耕耘在临床第一线。
来源:medsci和临床误诊误治杂志
白癜风早期症状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