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发热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婴幼儿的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差,皮肤汗腺发育还不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因此,婴幼儿非常容易发热。婴幼儿正常体温常以肛温36.5~37.5℃,腋温36~37℃。通常情况下,腋温比口温(舌下)低0.2~0.5℃左右,肛温比腋温约高0.5℃左右。腋温超过37.5℃,可认为发热。
病因发热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感染性发热最常见的为呼吸系统感染,病原体包括病毒、支原体、细菌及结核菌等;还包括肠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炎、脑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肝胆系统感染(如肝炎、胆管炎、肝脓肿等);全身性感染(如败血症、巨细胞病毒感染等)。非感染性发热以白血病最常见,还有中暑、新生儿包裹过多等。
临床表现1.发热程度分级(腋温)(1)低热37.5~38.0℃;
(2)中等热38.1~39.0℃;
(3)高热39.1~40.0℃;
(4)超高热40℃以上。
2.发热的分期发热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
(1)前驱期主要表现为全身不适、疲倦乏力、食欲减退、情绪不稳定、低热。有些发疹性疾病,在全身皮疹出现前,可有前驱疹,如麻疹前驱期时,口腔黏膜可出现克氏斑。
(2)体温上升期表现为皮肤苍白、干燥、无汗、“鸡皮疙瘩”,触摸患儿皮肤有冷感,如发生寒战,预示将发生高热,幼儿此时可出现惊厥现象。出现寒战,体温多在38℃以上,并多数在数小时内达到高热,如大叶性肺炎、败血症、药物反应性发热等。
(3)高温持续期临床上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快、出汗等,此期出现高热可持续几个小时或数天(如肺炎),甚至几周以上。
(4)体温下降期大量出汗,体温开始下降,一般是渐退,即在几天之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也有骤退的,即体温在十几个小时或更短的时间内降到正常值,甚至低于正常值(如大叶性肺炎)。在体温下降时,由于大量出汗,丢失大量体液,因此对于高热小儿在使用退热药时,必须慎重,以防造成虚脱及其他并发症。
3.发热的伴随体征
根据一些伴随体征能帮助找到小儿高热的诱因:
(1)若发现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可能为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腺炎;
(2)若皮肤出现皮疹,可能为常见的出疹性传染病,如幼儿急疹、麻疹、风疹等;
(3)若发现疱疹,可能为水痘、手足口病等;
(4)若发现皮肤有淤斑,应考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亦应考虑血液系统疾病;
(5)若发现浅表淋巴结肿大,应考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亦应该注意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
(6)若发现口腔黏膜有斑点,可能为麻疹;
(7)若肺部听诊闻及痰鸣音或水泡音,是急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的体征;肺部听诊有哮鸣音,应考虑喘息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哮喘;(8)腹部有明显的压痛或其他体征,应注意急腹症如急性阑尾炎、肠梗阻等。
护理措施1.原发病治疗
发热是疾病的一种表现,而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因此,对婴幼儿发热不能单纯地着眼于退热,而应该积极寻找发热的原因,治疗原发病。
发热小儿出现以下情医院处理:出现高热性惊厥;3个月内婴儿发热;发热持续超过5天;发热40℃且使用退热药物如布洛芬不能在2小时内有效降温;婴幼儿行为明显改变:如不爱玩耍、没有食欲、很少说话、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或突然出现以前从没有过的特殊表现;尿少,提示脱水,如婴儿每天尿湿尿布3块,或大一些儿童8~12小时没有小便。
2.一般护理
衣着要凉爽,切忌采用捂被子发汗的办法;居室空气要流通;鼓励饮水;注意营养,不要随意忌口,无明显咳嗽的可多吃水果,尤其西瓜,既能补充水分、糖和维生素;给予流质饮食或者半流质饮食如稀粥、糖水、稀烂的面条,此外还应保持大便通畅;在婴幼儿高热时要注意及时清洁口腔,最好在每次进食后用盐水漱口。
3.常用的降温措施与护理
对既往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和高热伴极度烦躁的婴幼儿,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很有必要。
1)物理降温温水擦浴,用温水软毛巾,从上到下擦拭,顺序如下:颈部侧面→上臂外侧→前臂外侧→手背、侧胸→腋窝→上臂内侧→前臂内侧→手心,下肢从骼前上棘→大腿外侧→足背,腹股沟→大腿内侧→内踝,腰→大腿后侧→腘窝→足跟。擦浴过程中防止受凉。
注意观察患儿的反应,如发生寒战、面色苍白、脉速、呼吸异常时,应立即停止擦浴,并为患儿保暖。30分钟后为病人测量体温,并记录。也可用塑料袋盛冰块外裹干毛巾敷头、腋窝和腹股沟等处。同时,通过降低室内温度到23~25℃,达到物理降温的目的。不提倡酒精擦浴。
2)小儿推拿按摩降温先拍打曲池30~50次;再将食指、中指并拢从腕关节至肘关节推摩30~50次,称推拿天河水;最后用拇指指腹点揉风池1~2分钟,力度由轻到重。
3)药物降温新生儿发热不宜采用药物降温,因为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常用退热药口服或直肠给药,按照医嘱给药。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