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疾病
解剖生理概要
成人每日分泌胆汁~ml,胆汁主要由肝细胞分泌,约占胆汁分泌量的3/4,胆管细胞分泌的黏液物质约占1/4,因此胆汁并非全部由肝细胞分泌。
胆汁的分泌受到神经内分泌的调节,促胰液素、胃泌素、胰高血糖素、肠血管活性肽等均可促进胆汁分泌,但属促胰液素的作用最强。
胆囊具有浓缩及吸收功能,胆囊容积虽然只有40~60ml,但24小时内能接纳约ml胆汁。
胆道系统具有分泌、贮存、浓缩和输送胆汁的功能,对胆汁排入十二指肠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其中,毛细胆管在调节胆汁流量和成分方面起关键作用。
胆道系统的影像学检查
B超可探查肝内胆管(>4mm)、肝外胆管(>10mm)有无扩张,可判定胆道梗阻部位及原因。
囗服胆囊造影后,在X线片上看不到胆囊,称为胆囊不显影。
通常有以下三个因素:
(1)胆囊本身因素:胆囊管有阻塞时,如胆囊管有结石嵌顿,含有造影剂的胆汁不能进入胆囊;或是因胆囊的吸收功能减退,不能使造影剂浓缩,以致胆囊不能显影,这些大多数是由胆结石和胆囊炎引起的。
(2)胆囊外因素:病人口服胆囊造影剂后呕吐、腹泻,便会影响到造影剂的吸收;肝功能有损害,血清胆红素在34μmol/L(2.0mg/dl)以上的病人,肝脏不能将造影剂排入胆汁等等。
(3)其他:少数正常人,作口服胆囊造影检查,也会有胆囊不显影的情况发生。
因此,遇到口服胆囊造影检查胆囊不显影时,要作具体的分析:如果病人没有因呕吐或腹泻等引起造影剂吸收不良或肝脏疾病时,可以再作一次胆囊造影检查,如果胆囊仍不显影,则胆囊有病变的可能性很大。也可采用一些其他的检查方法,如肝胆的B超检查来明确诊断。
梗阻性黄疸,如突然出现高热、白细胞升高,可考虑梗阻后继发胆道感染,可行PTCD(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以解除梗阻。若不解决梗阻,单纯加大抗生素用量治疗效果有限。
静脉法胆道造影:缓慢静脉注射造影剂后,造影剂经肝分泌进入胆道系统,以观察胆管有无狭窄、扩张、充盈缺损等病理改变。本法显影常不清晰,且受多种因素影响,现已为核素胆道造影、直接胆管造影、磁共振胆胰管造影所取代。
经皮经肝穿刺胆道造影是用细针在X线或超声介导下,穿刺肝内扩张胆管并注入造影剂,可显示梗阻近端胆道,以便判断梗阻的部位和原因,适用于高位胆道梗阻。
B型超声是极有用的诊断方法,对于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样病变、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及胆囊癌、胆管结石等病变,诊断准确率可达95%~98%。B超可探查肝内胆管(4mm)、肝外胆管(10mm)有无扩张,可判定胆道梗阻部位及原因。
经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更加适用于低位胆管梗阻的诊断,借助侧视内窥镜可观察十二指肠有无病变,并可活检;插管后注入造影剂使胆管和胰管显影,显示梗阻的部位和病因。
低张十二指肠钡餐检查可显示十二指肠的形态,对观察十二指肠的器质性病变,尤其对梗阻性黄疸及壶腹部周围病变的诊断有价值。
胆道畸形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congenitalbiliarydilatation)
胆石病(cholelithiasis)
胆石症包括肝内胆管结石和肝外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以左外叶和右后叶多见。
胆囊结石大多数为多发,多为胆固醇类结石,在感染情况下可产生混合结石。胆固醇结石剖面中心呈放射状而外周呈层状。
胆色素结石形状不定,呈块状或呈泥样,也可为小砂砾样,较大结石的剖面可见年轮样层状结构。
胆道感染和胆汁淤滞是胆色素结石形成的主要原因,胆道蛔虫症是胆道感染的重要原因,蛔虫残体又可作为胆结石核心,在胆色素结石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肝外胆管结石是指发生在肝总管及胆总管内的结石,最多见的是胆总管结石,肝外胆管结石占全部胆石的20%~30%,胆汁排泄可带动结石下行,因而结石多位于肝总管或胆总管下段。
混合性结石由胆红素、胆固醇、钙盐等多种成分混合组成,60%发生在胆囊内,40%在胆管内,X线检查常可显影。
胆固醇结石组成成分以胆固醇为主(约占90%以上),80%在胆囊内形成,X线检查多不显影。
胆色素结石含胆色素为主,主要发生在肝内、外胆管内,胆道感染和胆汁淤积是胆色素结石形成的主要因素,X线检查多不显影。
中华外科学会全国胆石病研究组推荐,医院提出的根据结石剖面特征分成八类的方法:放射状石;放射年轮状石;岩层状叠层石(此三类是以胆固醇为主的结石);
铸型无定形石;沙层状叠层石;
泥沙状石(4~6型主要是以胆红素为主的结石);黑结石(纯胆色素结石,均发生在胆囊内);复合结石。
上述八类结石均由胆固醇或/和胆色素为主构成的,含钙盐量少,故X线不显影。
胆囊结石(cholecystolithiasis)
损伤的胆囊组织会释放出ALT,同样通过受损粘膜进入血液循环导致ALT轻度升高(注意,虽然ALT主要分布在肝脏,但是别的好多组织里都有,胆囊也不例外,这些组织实质损伤之后,ALT就会升高)。
胆囊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年累月的结石物理刺激,慢性炎症损伤就要修复,经过多年的反复损伤,反复修复,胆囊就会瘢痕化,钙化,瓷化,直至癌变,这时的胆囊就不是原来的那个胆囊了,原来的胆囊粘膜早已不复存在了,或者说很少了,就没有ALT可以释放了,或者说仅存的粘膜再损伤也不能释放足够的ALT导致血清ALT高于正常值。
胆囊结石可坠落至胆道,引起胆道梗阻。
胆源性胰腺炎,最可能的原因为结石一过性通过胆总管下段。
胆囊结石在胆囊颈嵌顿主要引起的是胆囊积液或急性胆囊炎,而急性胆囊炎同样在正常情况下不引起急性胰腺炎。
十二指肠憩室炎主要的是黏膜突出,憩室壁主要有黏膜、黏膜下层和浆膜层,而无肌层。多数无症状和特殊体征。若憩室位于十二指肠乳头附近或乳头内时,则可引起梗阻诱发胆道感染,胆管炎,急、慢性胰腺炎等。憩室无法自然消除,仅手术可治疗。
胆总管结石下段嵌顿可使病情不断恶化。
腹腔镜胆囊切除时,遵照以下几点原则,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伤。胆囊切除术的第一个关键性步骤是解剖胆囊三角。胆囊三角是指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脏下缘构成的三角区。
在此区胆囊动脉起自肝右动脉,由于解剖变异很多,因此是胆道手术极易误伤的区域。在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时,准确认清胆囊区域,特别是胆囊三角区的解剖关系,确认和分离胆囊管和胆囊动脉,对保证手术安全、成功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保持腹内气压的恒定、腹壁四个戳孔位置的正确、确认胆囊和胆管的位置均有利于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
儿童胆囊结石以及无症状的成人胆囊结石,一般不做预防性胆囊切除术,可观察和随诊。
胆囊结石常发作右上腹痛,应在控制症状后行胆囊切除术。
胆囊结石数量多及结石直径≥2~3cm需手术治疗,因为有一定的癌变率。
合并糖尿病的胆囊结石病人,体内脂肪分解增多后游离脂肪酸增多,合成胆固醇增多,最后可导致析出形成胆固醇结石。且合并糖尿病后,病人免疫力低,易感染,且血管易硬化,若并发胆囊炎后果较严重,容易出现坏疽,应在血糖控制后,及时行胆囊切除手术。
总胆管探查后放置T管,术后部分胆汁从T管流出,可减轻胆管内的压力,有利于胆管切囗的愈合,预防术后胆瘘;减少胆汁对切囗和乳头部的刺激,有利于探查后乳头部的炎症消退;作为支撑预防胆管狭窄;便于经窦道取出残余结石。放置T管后,进入小肠的胆汁量减少,可引起脂类物质的消化吸收障碍,不利于消化功能的恢复。
肝外管胆结石
肝内胆结石肝胆管结石(hepatolithiasis)
相关资料
胆道解剖学介绍
英文
percutaneoustranshepaticcholoangiography,PTC
percutaneoustranshepaticbiliarydrainage,PTBD
percutaneoustranshepaticcholangialdrainage,PTCD
endoscopic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
single-photone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