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对虾偷死病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了重

时间:2022-1-22 15:29:17 来源:急性梗阻性胆管炎

白癜风的症状图片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103/5813045.html

广告

《当代水产》杂志社独家报道:

作者

程纯明

来源

腾氏水产商务网-当代水产杂志社

这几年,对虾养殖出现的种种问题困扰着整个产业的发展,包括白斑综合征、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等疾病问题。环保整治压力下,对虾养殖环境的优化、养殖模式的创新提升、养殖技术的升级、友好型饲料的研制等都面临着重大挑战。一直以来,无论是在一线的养殖实践,还是在学术层面的探讨,业内一直没有停止过寻求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年10月20日,以企业产业发展为主题的“对虾工程化养殖论坛”在宁波召开,继续探讨对虾养殖的病害、养殖模式、生态优化、营养需求等主题。一起来看看吧!基于养殖系统微生物定量化控制下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的防控技术及其应用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疾病防控首席科学家王印庚研究员:

作为对虾工程化养殖论坛的第一个报告,王印庚博士主要讲述了对虾的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偷死病)的防控技术及其应用。据其介绍,上世纪90年代末在东南亚就开始出现这个疾病,到了年中国南方地区也开始发现此病,随着苗种从南到北的传入,这个病开始在全国蔓延,普遍的表现是对虾虾体发红、肝胰腺萎缩以及轮廓模糊、空肠空胃、有白便。王印庚表示,俗称的白便是肝胰腺组织坏死和肠道粘膜溃疡形成的,并不是对虾的食物性粪便。在电子显微镜下,在病变组织中发现了大量的细菌,正是这些大量的细菌,导致组织坏死。

为什么急性肝胰腺坏死病不好治?王印庚认为,一是这个疾病导致对虾体内组织病变,肝胰脏大面积坏死、肠道粘膜脱落、消化吸收受阻,没办法进食消化,所以难以治疗;二是致病原复杂,疑似病原有副溶血弧菌、哈维氏弧菌、坎贝氏弧菌等细菌。

谈到急性肝胰腺坏死的常规防治措施,王印庚认为有几点,包括在水源、进排水渠道的病原隔离,防止相互污染,消毒措施,种苗选择、合理放养密度、养殖模式、投喂卫生的配合饲料、口服药物等。但是这些常规措施还存在反复发作,得不到彻底根治,或者无效性治疗,往往导致病发时一发不可收拾。

疾病发生是病原、环境和生物体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感染急性肝胰腺坏死病不能仅仅归咎于一代苗或土苗,而是虾苗是否携带病原。所以,最有效的疾病控制措施之一是传染原的控制。另外,病原的数量和致病力往往是导致病害发生更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此基础上,王印庚提出了定量化控制的方法。一方面是定期使用绿色消毒剂,杀除养殖水体中的有害菌;二是要让对虾通过口服,控制对虾体内的细菌不要达到致病阀值。从虾体内环境和体外环境两个方面去控制病原的数量,以达到减少疾病发生的目的。

此外,王印庚还分享了他在山东、辽宁、天津、河北、浙江、江苏等区域的示范应用情况,包括高位池养殖、室内工厂化养殖、传统池塘养殖三个养殖模式下详细的实际防治案例。报告中显示,在使用专用药物后,对虾感染的肝胰腺组织出现了明显改善,对虾外观病症逐步消失。在数十家治疗临床案例中,其治愈率达到80%以上,受到广大养殖户和主管部门的热捧。

通过这些防治示范案例,王印庚认为,急性肝胰腺坏死病是完全可以治疗的,关键是正确诊断,合理预防,辅以快速正确的有效措施,这三板斧缺一不可,真正做到了有害菌的定量化控制,由此达到防治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的目的。

全熟化饲料助力工厂化对虾养殖可持续发展天邦股份水产研究所所长赵帅兵:

赵帅兵主要介绍了工厂化对虾养殖所涉及的营养、模式改善、模式升级等方面的问题。他表示,目前对虾养殖模式面临着新常态,包括环保风暴的压力,燃煤锅炉全面被禁,对虾等养殖品种或面临冲击。在此情况下,工厂化对虾养殖急需转型升级,未来必然是向着工业化和生态化两个方向发展。生态化发展,这就涉及到对碳氮磷营养物质迁移规律的研究。

不过,养殖鱼虾的营养需求并非固定值,随着品种、生产阶段、养殖环境不同,营养需求也不同,在低盐度的养殖胁迫下,对饲料提出更高的要求,包括水质稳定,生物安全,环境胁迫。而全熟化虾料就是贴合这种养殖模式所需的产品定位。

据赵帅兵介绍,“全熟化虾料对生产设备,加工工艺,生物安全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在原料中使用发酵原料、采用有机微量元素、添加虾青素等都有助于生产出更优质的全熟化虾料。”

最后,赵帅兵介绍了天邦的全熟化虾料在全国的推广,目前天邦全熟化虾料在江浙、山东、福建、广东等沿海对虾养殖区域都有分布。

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新模式研讨澳华集团技术副总监向朝林:

会上,向朝林主要介绍了对虾工厂化养殖新模式的探讨。他表示,目前的对虾工厂化养殖模式存在放苗成功率低、容易排塘;中期发病率高,风险大;养殖周期长,成本高;环保压力需要转型等。

在此基础上,澳华研发中心提出了澳华P20工厂化多赢养殖模式(节点防控技术),通过P20大苗标粗、立体病害防控、健康催肥三个阶段做出改善。据向朝林将介绍,这个模式是在标粗阶段,放苗密度1万尾/m3,标粗15天达到2-2.5厘米第一次分池;病害防控阶段,按照尾/m3的密度分苗,养殖30天规格达到7公分左右第二次分池;在健康催肥阶段,养殖密度尾/m3,催肥30天,规格达12公分以上。此外,在大苗标粗里技术营养、催肥阶段的营养需求及注意事项上,向朝林还做了详细分享。

最后,向朝林总结,相比传统的对虾工厂化养殖模式,澳华工厂化P20高效养殖模式具有苗种监控,提高放苗成功率;分级调控,降低养殖风险;缩短养殖周期,一年可以养5造虾;在用水量上比传统养殖模式减少30%的用水量等几大优势。

桡足类在对虾育苗中的应用天津市英创水产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凤岐博士:

在这次的对虾养殖专题会上,来自天津英创的刘凤岐博士,带来了桡足类在对虾育苗中的应用的报告,据其介绍,英创的桡足类在国内已经推广了两年,目前有0号、1号、2号三种规格。

桡足类不稀奇,但是要生产出优质的桡足类产品却不容易。据刘凤岐博士介绍,英创的冷冻桡足类经过急冻处理,经γ射线的彻底消毒,做到生物安全,得到新鲜、完整、干净、无杂质、无杂虫的优质桡足类产品。“在生物安全上,英创的γ射线彻底消毒,在水产育苗生物饵料上,是一个创新。”刘凤岐博士表示。最后他总结,英创桡足类具有安全、营养、方便、性价比高等优势。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曹煜成讲述了两种虾池优势蓝藻对WSSV潜伏感染对虾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常青就南极鳞虾在水产饲料上的应用与方向展开阐述

青岛海兴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代表讲述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智能化设施设备及物联网技术应用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研究员金中文详谈了青蟹多季育苗及人工苗时代的养殖情况

青岛远大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振就浑浊水下摄影机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展开讲述。水环境的复杂性是水产养殖问题处理难度增加的关键,浑浊水下摄影机应用在养殖上,能够帮助养殖业者顺利观察到水下的情况。

据悉,这场对虾工程化养殖论坛是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的同期会议。一场会议,17个报告,随着会场响起的掌声,会议进入尾声。通过这种产、学、研面对面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对解决对虾养殖产业所面临的问题带来助力。

在10月20日下午,还有深远海渔业装备与智能化养殖论坛的12个精彩报告呈现。来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海洋优加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青岛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岛罗博飞海洋技术有限公司、浙江海洋大学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等院校、企业,就海水鱼工厂化养殖、生态养殖产业创新运营模式、离岸养殖、物联网应用、生态人工鱼礁技术、养殖观测系统、循环水养殖、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等方面展开探讨。在这其中,所涉及的各种设备的智能化、自动化的先进性令人瞩目。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黄滨,主要讲述了海水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与高效养殖技术

青岛海洋优加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钟会群的报告围绕成果转化模式构建与生态养殖产业创新运营模式来做分享

青岛罗博飞海洋技术有限公司市场总监郑慧琳分享了增养殖水域生态环境与生物习性观测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同期,还有海水养殖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苗种繁育与养殖技术、营养饲料与疾病防控与大家分享(详情看腾氏水产商务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iwm.com/xgyy/12257.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