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人们认识到血液中有多种导致人体疾病的致病因子,清除这些致病因子可以达到治疗或缓解疾病的目的。
年,Lookwood等首次使用离心式血浆分离器成功救治了3例肺出血-肾炎综合征患者。年,Martini首次报道将血浆置换用于治疗1例8岁患肺出血-肾炎综合征的儿童。年,Kasprisin等提出了儿童血浆置换指南,对儿童血浆置换适应证和操作中的技术问题提出参考意见。此后,关于儿童血浆置换治疗的报道日益增多,技术也日趋完善。
年,美国血浆置换学会制定了血浆置换适应证。血浆置换可治疗的疾病涉及神经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肾脏疾病、血液病、肿瘤、肝脏疾病、代谢性疾病、结缔组织病和器官移植等多个领域。随着血浆置换新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其可治疗的疾病谱也会日益增多。
一、血浆置换常用的治疗方案:(一)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血浆置换对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疗效确切,置换清除了自身抗体和免疫因子,如神经节苷脂类自身抗体、TNF、IL-6、IL-10等。大部分研究显示,血浆置换治疗患者持续缓解率达50%左右,在血浆置换2~3次后显现好转迹象。Divia等报道了一组6例大剂量激素和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的儿童,在5次血浆置换之后取得不同程度的好转。
血浆置换治疗方案:
每次1.0~1.5个血浆置换量,每日或隔日1次,3~6次的置换为1个疗程。白蛋白可作为血浆置换液。
(二)急性炎症性脱髓鞘多神经病(吉兰-巴雷综合征)
周围神经髓磷脂自身抗体是急性炎症性脱髓鞘多神经病(吉兰-巴雷综合征)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几项对照研究已证实,血浆置换可加快患者康复,并缩短呼吸机的使用时间。法国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血浆置换治疗组脱离呼吸机的中位时间为18d,而对照组为31d。北美的研究证实,治疗组脱离辅助设备独立行走的中位时间为53d,对照组为85d。一组循证医学的结论建议,该病的血浆置换开始时间应在7d之内。
标准的血浆置换治疗方案:
10~14d置换的血浆总量为~ml/kg,即5~6次的血浆置换,每次1.0~1.5个置换量,置换液可用白蛋白置换液或血浆。
对治疗2~3周复发的患者及轴突受累的患者,血浆置换的效果优于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
(三)重症肌无力
血浆置换可清除重症肌无力患者的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多用于治疗重症肌无力危象或者胸腺切除术的围手术期。
推荐血浆置换剂量:
2周之内血浆置换总量为ml/kg。置换频次和置换时间依临床情况而定,有些患者可能需要长时间的血浆置换。
(四)ANCA相关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迄今为止,关于血浆置换治疗抗嗜中性胞质抗体(ANCA)相关血管炎的研究有很多,但结果并不一致。当ANCA相关血管炎出现危及生命的状况(如弥散性肺出血、合并急进性肾炎)而需要紧急透析时,应在大剂量激素和细胞毒药物的同时积极给予血浆置换治疗。置换液可选用白蛋白或新鲜冰冻血浆。
推荐血浆置换剂量:
每日1次或隔日1次,每次1.0~1.5个置换量。对弥散性肺出血的患者可每日置换1次,待病情稳定后每2~3天置换1次,共6~9次血浆置换。
(五)抗肾小球基底膜病
在血浆置换用于治疗肾小球基底膜病之前,Goodpasture综合征患者的病死率很高,血浆置换治疗该病的病死率和终末期肾病的发生率大幅度下降。该病多见于成人。据报道,儿童最小发病年龄为12月龄。儿童的治疗原则与成人的一致,即尽早给予血浆置换治疗。
推荐血浆置换剂量:
置换液可选用白蛋白或血浆,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1.0~1.5个置换量。血浆置换最少维持2周,不以血液中是否检测到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为依据,而应参照患者临床情况,特别是肾功能的恢复情况。
(六)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
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FSGS)占成人和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15~20%,大部分患者在3~7年内进入终末期肾病而需要透析和肾移植治疗。不幸的是,在肾移植后,20%~30%的患者会复发,尤其是儿童。研究表明,复查者血液中可检测到一种“渗透性因子”,该因子可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高而导致蛋白尿。血浆置换可清除该因子,降低复发率。Garcia等治疗了9例FSGS复发的儿童,对每个患儿置换10次,同时联合环孢素、吗替麦考酚酯和激素治疗,结果55%完全缓解,12%部分缓解,而另外5例没有血浆置换的儿童无好转。
血浆置换的前3d应每日1次血浆置换;随后的2周内,应给予不少于6次的血浆置换。通常,患者的尿蛋白水平和血肌酐会逐渐下降。置换方案应根据尿蛋白的情况进行个体化设置,有些患者可能需要每周至每月1次的血浆置换,以防尿蛋白复发。
推荐血浆置换剂量:
置换液可用白蛋白液或血浆,每次置换1.0~1.5个置换量。
(七)溶血尿毒综合征
欧洲一项文献综合分析显示,尽早进行血浆置换可降低终末期肾病的发生率。血浆置换应在患者血小板正常且溶血停止(乳酸脱氢酶正常,末梢血涂片无破碎红细胞)后再维持2周。血浆置换可清除自身抗体和有缺陷的补体调节因子,并补充缺乏的补体调节因子。
置换液首选新鲜冰冻血浆,对T细胞活化相关的溶血尿毒综合征(HUS)可以以白蛋白为置换液,欧洲研究小组推荐1次/d连续5次置换、后每周5次持续2周、再每周3次持续2周的治疗方案。
(八)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浆置换治疗特发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大大降低了病死率。应选用新鲜冰冻血浆或去冷凝集素血浆作为转换血浆,最初每日置换1次,直到血小板>×/L且乳酸脱氢酶(LDH)正常。达到上述指标的中位时间为7~8d。期间,血小板计数可能出现波动,其后逐渐减少置换频次。有关总持续时间的研究资料不多,治疗时间应根据患儿个体情况而定。
(九)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
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方案:
每次1ml的血浆置换量,每周1次,共12周。多数研究表明,患者的疾病改善会在疗程完成后数周出现;对一个疗程无好转的患者继续治疗,显示无效。
(十)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引起的狼疮脑或弥散性肺出血的患儿,建议每日或隔日1次置换,每次1.0~1.5个置换量,通常3~6次置换即足够,每周1~3次,置换液可用白蛋白或血浆。增加置换时间并未取得更好的疗效。
(十一)药物过量、毒液类中毒
中毒事件常发生在6岁以下儿童。除常规治疗以外,对于与大分子蛋白紧密结合的毒物,通过血液透析或血液灌流的方法很难清除,此时需要行血浆置换清除毒物。血浆置换清除效果取决于被清除物的特性,如果该物质的脂溶性大和(或)血管外分布容积大,则清除效果差。毒物的蛋白结合率高,并且代谢缓慢是血浆置换的适应证。毒蕈中毒一经确诊多使用血浆置换治疗。大量报道显示,血浆置换大大降低了儿童毒蕈中毒的病死率,血浆置换在中毒后30h内进行,效果更佳。
血浆置换液应含足够的蛋白,使用于将毒物吸附到血管内并清除。白蛋白可以作为置换液,但对于与其他蛋白结合的药物或毒物,则应用血浆作为置换液,例如双嘧达莫、奎尼丁、丙咪嗪、普萘洛尔和氯丙嗪等。一些毒液类可导致凝雪病,也应以血浆作为置换液。建议血浆置换1次/d,每次1~2个置换量,直至临床症状好转并且毒物的水平降到安全线以下。
二、血浆置换的禁忌证:
相对禁忌证包括严重活动性出血,对血浆、白蛋白等有严重过敏史,严重低血压或休克,未稳定的急、慢性心功能不全,重度脑水肿伴脑疝等濒危状态,临床医生认为不适合血浆置换或不耐受治疗者,患儿低体重和滤器及体外管路血容量严重不匹配者。
三、血浆置换治疗处方:因儿童血容量偏小,应选择适用于儿童的滤器和血管通路,体外循环血量不应大于患儿血容量的5~8%,如超过此数值,应予白蛋白液或血浆预冲管路。
(一)血浆量的计算(EPV)
EPV=65×体重(kg)×(1-HTC)或40~50mlkg(通常在儿科患者中使用)
(二)置换液的选择
对于HUS、TTP和肝功能衰竭的患儿,应使用新鲜冰冻血浆,TTP患儿液可使用去冷凝集素血浆;其他患儿可选用血浆或白蛋白液。
(三)置换方案制订原则
置换方案的制订应考虑患儿病情、被置换物质血管内外分布和半衰期等因素。
(四)治疗前、治疗过程中给药
如患儿对置换液有过敏史,可在置换前给予适量激素和抗组胺药;或患儿在置换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也可使用上述药物。对使用新鲜血浆置换的患儿,为防止低钙血症,可在治疗前和治疗中口服钙剂,严重者需静脉补钙。常规治疗药物应在治疗结束后给予,如降压药、免疫抑制剂。
四、血浆置换示例:1例9岁男孩患HUS需行血浆置换治疗,体重为30kg。
1.置换方式:
采用单膜血浆置换。
2.置换液
置换液为新鲜冰冻血浆,置换量为0ml(1个置换量)。
3.血浆置换滤器PE0N的面积为0.35m2。
4.血管通路
HF双腔导管性右股静脉穿刺置管。
5.抗凝
患儿血小板少,凝血指标基本正常,予以肝素首剂量0U,维持剂量U/h。
6.治疗处方
血流量ml/min,置换时间2h,置换率ml/h,超滤平衡,等量置换。
7.置换过程中给药
置换开始前30min,口服钙剂mg;
开始前15min,静脉给予地塞米松5mg,静脉给予地塞米松5mg;开始治疗后1h,静脉输入10mL10%葡萄糖酸钙。血浆置换应1次/d,至少5次,其后逐渐降低置换频率,并且应在患儿血小板正常并溶血停止后再维持2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