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6岁、家住广州员村的韦阿婆,6年前因患有“阿尔茨海默病”活动受到限制,双足真菌性皮肤感染反复发作已有5年。另外阿婆10年来反复肺部感染,长期胸闷气促合并胸痛,是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的表现。不幸的是,近期韦阿婆又发现有肝内外胆管扩张,肝外胆管占位病变,被确诊为胆管癌。如此基础情况不佳的老年病人在我院肝胆外科得以成功救治,并痊愈出院。
阿婆数病缠身,偏又染上胆管癌
“饭后持续性腹痛腹胀,同时伴有全身皮肤和眼巩膜发黄,小便颜色如浓茶”,据阿婆家人介绍,本就身体不好的韦阿婆在入院前夕过得可不如意。且当时以为消化不良没有重视,谁知一个星期过去了,其症状不但没改善,还越来越严重。子女急忙将老人送到我院消化内科,经检查,阿婆的直接胆红素急剧升高,影像学检查显示老人肝内外胆管扩张,肝外胆管占位病变诊断明确。肝胆脾胰外科主任万云乐教授会诊后认为,老人的胆道占位病变引起了严重的梗阻性黄疸,且胆管占位病变性质应该是胆管癌,这种情况下任何保守性的治疗手段将收效不明显,手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就这样,阿婆转入了肝胆脾胰外科病房。
从文章开头介绍我们可知,阿婆多年来数病缠身,身体条件较差。万云乐教授仔细评估患者的脏器功能,并请该院麻醉科靳三庆教授、放射科周智洋教授和心内科欧毛德副教授仔细会诊讨论后认为,患者虽为高龄、数病并存,但脏器功能仍具备一定储备;手术指征也十分明确,并且手术对于解决病人目前问题,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具有关键性作用,值得一搏。在向家属详细介绍了病情及可行的方案,获得其知情同意后,86岁的韦阿婆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被送入手术室。
手术历时3小时余,韦阿婆的胆管肿瘤被完整切除,术后麻醉清醒良好并顺利脱机。术后病情日见好转,梗阻性黄疸迅速解除,第5日恢复自主排便。但阿婆开始出现胸闷、胸痛,考虑为手术创伤和麻醉因素诱发冠心病发作。万云乐教授亲自指导科室年轻医生和护士对病人加强围术期治疗和护理,有效应用改善循环药物,阿婆的胸闷和气促症状很快得以控制,术后没有任何感染迹象。出院前夕,阿婆已经下床活动,病区走廊里常常见到她微笑着慢慢踱步的身影了。老人的笑脸,让病房里充满了暖意,也感染了周围的病友们,每次查房,病房里教授和病人的对答中都充满了笑声。走出病房的万云乐对年轻医生语重心长地说,成功救治这样的老人,是外科医生的荣耀,也是给医生自己添寿。
高龄=高风险
万云乐坦言,对于外科医生来说,手术病人的年龄是一项不容回避的考量指标。高龄,意味着心、脑、肺、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储备下降,意味着机体代偿、免疫、合成等功能不足,也往往意味着多年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长期慢性疾病对机体损害的积累。对于高龄病人来说,即使能够保证术中生命体征平稳,顺利挺过手术创伤这一大关,高龄病人术后卧床恢复的数周时间里,缺乏活动所带来的呼吸系统感染、微血栓(血栓)形成脱落导致重要器官缺血坏死(如心梗、脑卒中)也可能成为老年病人的致命事件。如果是癌症病人,恶性肿瘤细胞的快速增长导致的长期消耗将使病人本来脆弱的机体雪上加霜。所以,高龄病人,特别是年龄大于70岁的癌症病人,即使外科手术指征明确,也令许多外科医生望而却步。“人生七十古来稀”,难道在外科领域,这样的古训还不能破除。
“手术是高风险的治疗措施,术前评估必须严谨、全面、深入,对于基础情况不佳的老年病人,有时只能选择保守性治疗,这是当代医学的瓶颈。希望年轻医学工作者们努力学习,勇于创新,为医疗技术的进步奉献自己的力量。”万云乐表示。
近几个月内,肝胆胰脾外科已经为5例75岁以上的老人成功地进行了手术,且均痊愈出院。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