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内镜靶向活检监测IBD癌变时,是否需

时间:2018-5-15 9:00:11 来源:急性梗阻性胆管炎

Dr.X陪您读的第篇文章

染色内镜靶向活检监测IBD癌变时,是否需要再随机活检?

文献来源:Gut.Apr;67(4):-.

既往的观点和实践

随着患病时间的延长,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发生结肠癌(CRC)风险也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存在广泛结肠病变的克罗恩病(CD)患者,也存在类似的风险。

关于炎症性肠病患者结肠癌变的机制,目前普遍接受的观点是“炎-癌假说”,由长期活动性慢性炎症,发展为黏膜异型增生,最终进展为癌变。在这个过程中,异型增生可能出现在平坦黏膜中。

因此,对于长期结肠受累的IBD患者,临床指南推荐使用结肠镜来监测肿瘤的形成。

常规的内镜监测方案,是通过普通的结肠镜在结肠进行随机活检,在结肠每隔10厘米取2-4块活检,针对可疑区域再追加额外的活检。

此外,另一种方式是结肠染色内镜(CE)+靶向活检的策略。这种方式通过染色内镜的技术,先通过染色剂筛查全结肠可以的黏膜病变,然后在特定部位靶向活检。

有研究显示,与传统内镜+随机活检相比,使用染色内镜+靶向活检的策略,检出结肠黏膜异型增生的可能性增加8.9倍。

面临的问题

尽管在监测IBD患者结肠癌变的敏感性方面,染色内镜(CE)明显优于普通结肠镜,但在染色内镜检查时,对不可疑的黏膜是否还应该进行随机活检,目前存在很大争议。

有学者建议,如果进行染色内镜检查,后续应该放弃结肠随机活检。这会缩短结肠镜检查时间,并降低后续病理分析的成本。

但这就意味着,如果染色内镜没有发现可疑病灶,后续就不需要进行活检。放弃随机活检会降低发现结肠其他部位的相关异型增生的可能性。原则上说,如果发现异型增生,应该考虑转诊进行结肠切除。

同样,放弃随机活检还存在降低发现多个区域异型增生的可能性的风险。结肠单区域和多区域发现异型增生,对于临床评估患者预后的价值完全不同。

之前有研究通过全结肠染色增强的方法筛查结肠异型增生,并进行靶向活检和后续的随机活检。尽管随机活检的检出率较低,但确实有部分患者是通过随机活检才发现了异常病变。

因此,在最近的“炎症性肠病患者结直肠内镜肿瘤监测与管理-国际共识推荐”中,关于使用使用染色内镜时是否进行随机活检,专家小组对这一项并未达成共识。

这项研究有什么新发现

这是一项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招募了例IBD患者(例UC,例结肠CD),对每位患者使用染色内镜监测结肠异型增生和癌变。

所有患者先接受标准的染色内镜检查,对可疑病变进行靶向活检或内镜切除,然后每隔10厘米进行随机活检。

五位病理学专家组成一个阅片小组,查看患者的活检组织切片。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来证实任意或随机活检中与肿瘤相关的因素。

研究结果显示,例患者中有94例患者发现了结肠异型增生和癌变。

染色内镜结合靶向活检和内镜下病变切除,可检测出了大部分的发生结肠癌变的患者。94例患者中有82例的异型增生是通过靶向活检或切除发现。这82例患者中,有7例也通过后续的随机活检发现了异型增生。

但重要的是,有12名患者仅通过随机活检才发现了异型增生。

总体而言,在94名患者中共发现了个癌变部位,其中处(80%)来自靶向活检或病灶切除,28处(20%)来自随机活检。

通过在非可疑性黏膜中进行的随机活检,额外检出的肿瘤患者比例约为15%(12/94)。

仅通过通过随机活检的方法,每次活检的癌变检出率为0.2%(68/),每次结肠镜的癌变检出率为1.2%(12/)。

随机活检发现异型增生,与患者肿瘤史、结肠管状特征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存在相关性。

因此,尽管检出率较低,但对于结肠镜检查时有肿瘤病史、合并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或存在管状结肠的IBD患者,应该结合染色内镜进行随机活检。

不存在上述三种风险因素的患者,染色内镜+靶向活检没有发现,但通过随机活检发现癌变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启示和影响

这项前瞻性研究表明,使用染色内镜+靶向活检对IBD患者进行癌变监测时,对存在肿瘤病史、合并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或管状结肠表现的患者,可能仍然需要再进行随机活检。

这有助于对IBD患者进行分层,识别出在使用染色内镜监测结肠癌变时,需要或不需进行随机活检的患者。

有部分学者认为,染色内镜+靶向活检之后,随机活检新发现的异型增生,主要是由于染色内镜质量不足导致,与这个策略本身无关。

但这项研究的数据表明,在一些情况下,异型增生无法通过染色内镜发现,却可以通过随机活检检出。IBD患者的异型增生可能开始于隐窝基底,随着时间进展后累及整个隐窝和表层上皮,即自下而上的生长模式。这可能是染色内镜无法发现这些异型增生的原因。

但另一方面,随机活检检出的异型增生通常是低级别的单病灶。明显正常黏膜中可检出的异型增生的意义及其临床影响,目前确实还存在争议。

此外,这项研究发现肿瘤病史、合并原发硬化性胆管炎(PSC)以及出现管状结肠特征,与通过随机活检检出异型增生存在独立相关性。

最近有两项回顾性研究,评估了随机活检对IBD患者结肠镜癌变监测的检出率和临床影响。第一项研究显示整肠黏膜随机活检没有显著的临床影响,建议仅在出现PSC、管状结肠和可见肿瘤病灶时,进行随机活检。

另一项研究分析了71例伴有UC伴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的患者,结果显示随机活检显著增加PSC-UC患者的肿瘤检出率,甚至在内镜下不存在炎症的患者中也是如此,显著影响患者临床结局。

结合以上数据和这项研究的数据,提示在使用染色内镜进行IBD患者结肠癌变监测时,有选择地使用随机活检而不是完全放弃使用,对于存在肿瘤病史、合并PSC或结肠管状改变的患者而言,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相反,当不存在上述三种因素时,在染色内镜+靶向活检之后,再通过随机活检发现异型增生的风险几乎为零,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下,绝大部分患者可以考虑省略随机活检。

(本文仅供个人学习)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文章链接

IBD癌变监测策略

Dr.X

赞赏

人赞赏

人喜欢

长按向我转账

IBD癌变监测策略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公益抗白
白癜风医院海口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iwm.com/xgyy/8275.html
热点排行
胆结石的饮食预防措施

1、多喝水,不憋尿  不要憋尿,多喝多尿有助于细菌、致癌物质和易结石物质……【查看详情】

精彩推荐
胆结石的饮食预防措施

1、多喝水,不憋尿  不要憋尿,多喝多尿有助于细菌、致癌物质……【查看详情】

相关导读
胆结石的饮食预防措施

1、多喝水,不憋尿  不要憋尿,多喝多尿有助于细菌、致癌物质……【查看详情】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