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片形吸虫病,又称“肝蛭病”,是由片形科片形属虫体引起的。虫体寄生于牲畜肝脏胆管中,引起急性或慢性肝炎和胆管炎。牛、羊受损严重。
致病作用
机械刺激:幼虫在肝脏内移行时破坏肝组织,造成孔道,破坏血管,引起大量出血,发生创伤性出血性肝炎,因此,当感染程度很高时,往往发生急性死亡。当多数成虫寄生时能阻塞胆管,使胆汁瘀滞引起黄疸。虫体体表小棘刺激胆管壁,引起胆管发炎、增生、肥厚和扩张,后期常有钙盐沉淀着。
毒素作用:可使动物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多,贫血,消瘦,水肿。
带入病菌:幼虫自肠道内将病菌带入肝脏,往往形成肝脓肿。
夺取营养:虫体直接吸取宿主的血液、营养和胆汁,加剧了营养不良状况。
症状
慢性肝片形吸虫病:精神不振、贫血、消瘦。眼睑、胸下、腹下发生水肿。食欲减退或表现异嗜,初期腹泻与便秘交替。后期则发生水泻,粪呈黑褐色,有腥臭味,混有未消化的草渣。肝脏肿大,肝区触诊有痛感,有时出现黄疸症状。病情严重可因极度瘦弱死亡。
急性肝片形吸虫病:体温升高,跟不上群。创伤性出血性肝炎,粘膜变为苍白,肝脏肿大,触诊有痛感,常常迅速死亡。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