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以胆管炎为主要表现的朗格汉斯细

时间:2018-12-29 13:48:10 来源:急性梗阻性胆管炎

本文医院肝病中心袁鹤立、欧阳文献、张慧、唐莲和李双杰,本文已经发表在《儿科学大查房》年第五期。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cellhistiocytosis,LCH)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疾病,由树突状细胞家族中的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cell,LC)单克隆性增生所致。LCH多见于儿童,临床表现多样,可表现为单一器官损害或多器官损害。LCH可呈单灶或弥漫状,全身器官皆可受累,除常累及骨和皮肤外,其他常见受累器官还包括肺、肝、脾、耳、淋巴结、骨髓、胸腺、小肠、垂体和脑膜等富含组织细胞的器官。在LCH患儿中,以肝胆表现为主患儿的比例为10.1%~18%,以硬化性胆管炎(SC)表现为主患儿的比例为1.3%~6%。可依据病史、胸部X线摄影检查及胸部计算机体层摄影(CT)检查诊断LCH。对于LCH,化学治疗为主要手段,治疗药物包括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阿糖胞苷、柔红霉素、依托泊苷(VP-16)、巯嘌呤、氨甲喋呤、氮芥、丙卡巴肼、长春碱及长春新碱等,单用或合用类固醇激素均可。

1.病例介绍

患儿男,2岁4个月,主因“间断发热、肝内多发结节病灶4个月余,加重伴肝区疼痛8d”入院。入院前4个月,患儿因“反复发热20余天,不规则低至中度热,体温(T)波动在38~38.5℃”,被以“发热待查”收入院(第1次入我院)。腹部超声、磁共振成像(MRI)等相关检查示肝内多发结节病灶,又经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但仍未能做出诊断。患儿入院后经治疗一直未发热,且无其他不适。医院住院诊疗(先后2次),院内医师考虑“肝内弥漫性病变,性质待查”。第2次入我院前8天,患儿又出现发热,T波动在38~39.5℃之间,发热时无畏寒、寒战,伴肝区阵发性疼痛,但能忍受,疼痛以晚上睡眠后明显,间隔时间约数分钟至数十分钟,无绞痛及放射性疼痛。上述症状可自行缓解,伴有冷汗。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无殊。

入院体格检查:T38.6℃,脉搏(P)次/min,呼吸频率34次/min,体重11kg。营养欠佳,消瘦,神志清醒,精神欠佳,全身皮肤巩膜轻度黄染,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口唇红,咽无充血,双侧扁桃体Ⅰ度肿大,颈软,呼吸平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啰音。心率次/min,心音可,律齐,无杂音。腹平软,肝肋下3.5cm,质中,轻触痛,表面光滑,无结节感,边薄,脾未及。肠鸣音可。四肢肌张力可。无关节活动疼痛等异常。

辅助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g/L,白细胞25.08×/L,中性粒细胞比例74.8%,淋巴细胞比例15.7%,单核细胞比例4.5%,嗜酸性粒细胞比例1.8%。肝功能:总胆红素82.2μmol/L,直接胆红素29.79μmol/L,总蛋白61.3g/L,白蛋白32.3g/L,球蛋白28.4g/L,碱性磷酸酶.51IU/L,丙氨酸转氨酶.58IU/L,天冬氨酸转氨酶84.32IU/L,r-谷氨酰转肽酶.4IU/L,总胆汁酸85.97IU/L。血细胞沉降率74mm/h,C反应蛋白40.2mg/L。降钙素原0.6ng/L,铜蓝蛋白mg/L。抗体谱检查无异常。

病原学检查:真菌(1,3)-β-D萄聚糖正常,内毒素正常,血细菌培养、真菌培养及高渗培养均阴性。EB病毒(EBV)、巨细胞病毒、乙肝全套、输血全套、结核菌素(PPD)皮试及寄生虫全套等检查均为阴性。肺部X线摄影检查:两肺未见明显主质性病变,肺门不大,未见结节状影。心脏大小形态在正常范围内,双膈平滑。超声检查:肝右叶斜径mm,肋下25mm。肝左叶长51mm,厚46mm。门脉内径5mm。肝脏形态规则,包膜完整,肝实质回声不均匀,肝实质内布满数个大小不等低回声结节,2~8mm大小,沿管壁回声走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低回声结节见点状血彩分布。肝门区见多个大小不等低回声结节,最大约27mm×18mm。肝穿刺活检:未见正常肝小叶,但肝索、肝窦结构较清晰;未见假小叶结构,汇管区胆小管发育基本正常;肝细胞轻度水肿;部分肝细胞内可见小泡状空泡变性;大部分肝细胞为单核肝细胞;肝细胞间、肝窦内均可见多灶炎症细胞,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散在枯否氏细胞浸润。肝细胞间可见纤维组织增生,但未见明显包绕肝细胞团现象。免疫组化结果: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丙型肝炎病毒(HCV)(-),EBV(-),巨细胞病毒(CMV)(-),细胞角蛋白(CK)(+),白细胞分化抗原(CD)68(+),CD1a(+),S(+),波形蛋白(Vim)(+)(见图)。

诊疗经过与结局: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病理检查结果,确诊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LCH)并继发性胆管炎,建议转血液内科就诊治疗。经化学疗法治疗后,病情有所改善,但6个月后病情加剧,最终治疗无效,患儿死亡。

2.病例分析

2.1概述

LCH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疾病,由树突状细胞家族中的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cell,LC)单克隆性增生所致,首例报告出现于年。LCH多见于儿童,临床表现多样,可表现为单一器官损害或多器官损害。在单一器官系统疾病中,皮肤、肺和骨髓受累常见。在LCH中,皮肤受累最常见,肺损伤最严重。年,曾根据LCH临床特点将其分为3种类型:嗜酸性肉芽肿(eosinophilicgranuloma,EG)、勒-雪病(Letterer-Siwedisease,LS)和韩-薛-柯综合征(Hand-Schuller-Christiandisease,HSC)[1],但各型临床表现又可相互重叠,进而出现中间型。

2.2临床特征

LCH可呈单灶或弥漫状,全身器官皆可受累,除常累及骨和皮肤外,其他常见受累器官还包括肺、肝、脾、耳、淋巴结、骨髓、胸腺、小肠、垂体和脑膜等富含组织细胞的器官(见表1)。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包括皮疹,骨骼损害,以及肺、肝、脾、垂体浸润。据报告,在LCH患儿中,以肝胆表现为主患儿的比例为10.1%~18%,以硬化性胆管炎(SC)表现为主患儿的比例为1.3%~6%[2]。肝脏受损早期表现为转氨酶升高,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黄疸,表现为胆汁淤积。超声检查可见胆管回声增强及胆小管扩张等改变;肝脏计算机体层摄影(CT)检查或MRI可见肝实质内有结节状或囊状病变,胆小管局灶性扩张或狭窄[3]。

2.3发病机制

LCH的病因尚未明确,相关研究进展如下:

克隆化细胞增生异常: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证明LCH是一种克隆性增殖性疾病。目前对于LCH的克隆性增殖,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为,体细胞突变导致骨髓和其他器官中LC或其前体肿瘤性增殖;另一种观点为,细胞因子作用于未成熟的前体细胞,进而导致组织细胞的非肿瘤性增殖。

细胞因子介导学说:LCH患者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IL-6、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血病抑制因子会显著增高。Dina等[4]使用单克隆抗体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进行测定,发现在70%的LCH中VEGF表达异常,且在播散型LCH中VEGF水平明显升高,故提出LCH的发病机制与细胞因子介导相关。

免疫紊乱:E-钙黏蛋白-β-连接素复合体是一种重要的细胞黏附分子,在维持内皮细胞完整性中发挥重要作用。LC需从网状内皮环境中迁徙归巢至淋巴结中方能成熟,而E-钙黏蛋白-β-连接素复合体在LC与内皮细胞相互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β连接素通过与E-钙黏蛋白相互接触,调控基因转录。通常,LC的正常活化需经历E-钙黏蛋白的去除。E-钙黏蛋白-β-连接素复合体突变可阻碍LC的活化通路,进而导致LC异常增殖[5],此外诱发因素还包括染色体和病毒等。

在儿童中,SC多见于多脏器受累LCH,且在诊断LCH平均2年内发生。LCH累及肝脏包括直接浸润和非直接影响。目前普遍认为,直接浸润对胆管具有显著选择性,早期即可引起SC和胆汁淤积。非直接影响是以巨噬细胞活化为媒介,大多引起肝肿大和低蛋白血症,无直接浸润依据。SC是LCH的一种潜在的、进行性并发症,LCH继发SC提示预后不佳。关于化学治疗SC,有效的治疗形式仍未确定,而且其治疗反应微弱,自然预后差,患儿大多死于胆汁性肝硬化后食道静脉曲张出血或肝衰竭。

2.4诊断

2.5治疗

3.小结

(此处内容略,具体请见全文)

(《儿科学大查房》原创作品,未经书面授权,其他







































专治白癜风医院比较好
元旦白癜风优惠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iwm.com/xgyy/8905.html
热点排行
胆结石的饮食预防措施

1、多喝水,不憋尿  不要憋尿,多喝多尿有助于细菌、致癌物质和易结石物质……【查看详情】

精彩推荐
胆结石的饮食预防措施

1、多喝水,不憋尿  不要憋尿,多喝多尿有助于细菌、致癌物质……【查看详情】

相关导读
胆结石的饮食预防措施

1、多喝水,不憋尿  不要憋尿,多喝多尿有助于细菌、致癌物质……【查看详情】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